嘔吐是一個癥狀,是由于胃失和降,氣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證。任何病變,有損于胃,皆可發(fā)生嘔吐。前人以有物有聲謂之嘔,有物無聲謂之吐,無物有聲謂之干嘔。其實嘔與吐同時發(fā)生,很難截然分開,故一般并稱嘔吐。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,其氣主降,以下行為順,若邪氣犯胃或胃虛失和,氣逆而上,則發(fā)生嘔吐。引起嘔吐的原因有以下幾條。
1、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暑、濕之邪以及穢濁之氣,侵犯胃腑,以致胃失和降,水谷隨氣上逆,發(fā)生嘔吐。
2、飲食不節(jié):飲食過多,或過食生冷油膩、不潔等食物,皆可傷胃滯脾,而致食停不化,胃氣不能下行,上逆而為嘔吐。
3、情志失調:惱怒傷肝,肝失條達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;憂思傷脾,脾失健運,食停難化,胃失和降,均可發(fā)生嘔吐。
4、脾胃虛弱:因勞倦太過,耗傷中氣,或久病中陽不振,脾虛不能承受水谷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,以致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,或聚而成飲成痰,積于胃中,當飲邪上逆之時,每能發(fā)生嘔吐。
總之,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,以及飲食不節(jié)、勞倦過度,引起胃氣上逆,都可能發(fā)生嘔吐。而早在東漢末年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就提出:“夫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,膿盡自愈”,“酒疸,心中熱,欲吐者,吐之愈”。已認識到嘔吐有時又是人體排出胃中有害物質的保護性反應,此時治療,不應止嘔,與現(xiàn)代醫(yī)學對嘔吐認識完全相同。